金銀花
金銀花
別名:
別名:
忍冬
忍冬
科屬:
忍冬科
科屬:
忍冬科
主屬:
主屬:
性味歸經:
性味歸經:
主類別:
主類別:
分類別:
分類別:
來源:
來源:
清熱藥
清熱藥
甘,寒。歸肺、心、胃經。
甘,寒。歸肺、心、胃經。
清熱解毒藥
清熱解毒藥
清熱解毒
清熱解毒
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綠纏繞性木質藤本植物忍冬 (Lonicera japonica Thunb.) 的花蕾。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佈。夏初當花含苞未放時採摘,陰乾。生用,炒用或製成露劑使用。
半常綠纏繞灌木。莖似藤蔓,長至數米,幼枝綠色或暗褐色,密被黃褐色、開展的硬直糙毛,并夾雜腺毛和短柔毛﹔老枝紅棕色,毛少或光滑。葉對生,卵形或長圓狀卵形,長3~5(~9.5)cm,寬1.5~4cm,先端漸尖或鈍,基部圓形,全緣,小枝上部者通常兩面和邊緣密被短糙毛,下部者常平滑無毛,下面多少帶青白色﹔葉柄長約5mm。花成對腋生,苞片一對,葉狀,卵形至橢圓形,長2~3cm,小苞片離生,長約1mm﹔花萼筒無毛,萼齒5,卵狀三角形或長三角形,先端尖而有長毛,外面及邊緣都有密毛﹔花冠筒狀,長(2~)3~4.5(~6)cm,白色,有時基部向陽面微紅,後轉黃色,外面被略倒生的開展或半開展糙毛和長腺毛,上部分裂,唇形,上唇4裂片常合併而直立,下唇反轉,約長於花冠筒﹔雄蕊5枚﹔雌蕊1,子房下位。漿果球形,熟時黑色。花盛開期4~6月,果期7~10月,秋季亦能開花。
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綠纏繞性木質藤本植物忍冬 (Lonicera japonica Thunb.) 的花蕾。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佈。夏初當花含苞未放時採摘,陰乾。生用,炒用或製成露劑使用。
半常綠纏繞灌木。莖似藤蔓,長至數米,幼枝綠色或暗褐色,密被黃褐色、開展的硬直糙毛,并夾雜腺毛和短柔毛﹔老枝紅棕色,毛少或光滑。葉對生,卵形或長圓狀卵形,長3~5(~9.5)cm,寬1.5~4cm,先端漸尖或鈍,基部圓形,全緣,小枝上部者通常兩面和邊緣密被短糙毛,下部者常平滑無毛,下面多少帶青白色﹔葉柄長約5mm。花成對腋生,苞片一對,葉狀,卵形至橢圓形,長2~3cm,小苞片離生,長約1mm﹔花萼筒無毛,萼齒5,卵狀三角形或長三角形,先端尖而有長毛,外面及邊緣都有密毛﹔花冠筒狀,長(2~)3~4.5(~6)cm,白色,有時基部向陽面微紅,後轉黃色,外面被略倒生的開展或半開展糙毛和長腺毛,上部分裂,唇形,上唇4裂片常合併而直立,下唇反轉,約長於花冠筒﹔雄蕊5枚﹔雌蕊1,子房下位。漿果球形,熟時黑色。花盛開期4~6月,果期7~10月,秋季亦能開花。
功效:
功效:
清熱解毒,疏散風熱。
清熱解毒,疏散風熱。
主治:
主治:
用於癰腫疔瘡。本品甘寒,清熱解毒,散癰消腫,為治一切癰腫疔瘡陽證的要藥。治療癰瘡初起紅熱腫痛者,可單用本品煎服,或用渣敷患處,亦可與皂角刺、穿山甲、白芷配伍,如仙方活命飲;如用於疔瘡腫毒,紅腫熱痛,堅硬根深者,常與紫花地丁、蒲公英、野菊花同用,如五味消毒飲;如用於腸癰腹痛者,常與當歸、地榆、黃芩配伍,如清腸飲;若用於肺癰咳吐膿血者,常與魚腥草、蘆根、桃仁等同用,以清肺排膿。
用於外感風熱,溫病初起。本品甘寒,芳香疏散,善散肺經熱邪,清心胃熱毒。常與連翹、薄荷、牛蒡子等同用,如銀翹散;若熱入營血,舌絳神昏,心煩少寐者,常與生地、黃連等配伍,如清營湯,本品有透營轉氣之功。
用於熱毒血痢。本品甘寒,有清熱解毒,涼血,止痢之效。故常用於熱毒血痢便膿血者。單用濃煎即可奏效。亦可與黃芩、黃連、白頭翁等藥同用,以增強止痢效果。此外,金銀花加水蒸餾可製成金銀花露,有清熱解暑的作用,可用於暑熱煩渴,咽喉腫痛,以及小兒熱瘡、痱子等症。
用於癰腫疔瘡。本品甘寒,清熱解毒,散癰消腫,為治一切癰腫疔瘡陽證的要藥。治療癰瘡初起紅熱腫痛者,可單用本品煎服,或用渣敷患處,亦可與皂角刺、穿山甲、白芷配伍,如仙方活命飲;如用於疔瘡腫毒,紅腫熱痛,堅硬根深者,常與紫花地丁、蒲公英、野菊花同用,如五味消毒飲;如用於腸癰腹痛者,常與當歸、地榆、黃芩配伍,如清腸飲;若用於肺癰咳吐膿血者,常與魚腥草、蘆根、桃仁等同用,以清肺排膿。
用於外感風熱,溫病初起。本品甘寒,芳香疏散,善散肺經熱邪,清心胃熱毒。常與連翹、薄荷、牛蒡子等同用,如銀翹散;若熱入營血,舌絳神昏,心煩少寐者,常與生地、黃連等配伍,如清營湯,本品有透營轉氣之功。
用於熱毒血痢。本品甘寒,有清熱解毒,涼血,止痢之效。故常用於熱毒血痢便膿血者。單用濃煎即可奏效。亦可與黃芩、黃連、白頭翁等藥同用,以增強止痢效果。此外,金銀花加水蒸餾可製成金銀花露,有清熱解暑的作用,可用於暑熱煩渴,咽喉腫痛,以及小兒熱瘡、痱子等症。
注意禁忌:
注意禁忌:
脾胃虛寒及氣虛瘡瘍膿清者忌用。
脾胃虛寒及氣虛瘡瘍膿清者忌用。
本平台所提供的中醫藥理內容來源於公開發表的古籍、書籍、期刊及其他學術資源,包括但不限於《本草綱目》、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五十二病方》、《黃帝內經》等中醫經典著作,以及《中藥學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 -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等。對於內容的準確性和完整性,我們已盡最大努力進行審核,但仍可能存在疏漏或錯誤之處,歡迎讀者指正。
所有內容僅供讀者學習、參考及交流之用,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、診斷、治療方案或是廣告宣傳。本平台不對內容錯誤、遺漏或因信賴、使用此類信息而導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。
我們尊重知識產權。如發現平台所使用的任何內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及時通知我們,提供充分證據。經核實後,我們將立即移除侵權內容。
轉載、引用本平台之內容須註明出處並附上原文鏈接,嚴禁擅自複製、修改、编译、發行、傳播,或用於任何商業用途。對於未經授權使用本平台內容而引起的糾紛和法律責任,由使用者自行承擔。
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見解,不代表本平台立場。對文章中的任何錯誤、遺漏或因此導致的任何損失,本平台不承擔任何責任。
中醫體質因人而異,讀者如需就自身症狀獲取進一步的醫療意見,請諮詢有資質的註冊中醫師,切勿自行診斷和治療疾病。本平台不對讀者因此造成的健康問題和經濟損失負責。
本平台所提供的中醫藥理內容來源於公開發表的古籍、書籍、期刊及其他學術資源,包括但不限於《本草綱目》、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五十二病方》、《黃帝內經》等中醫經典著作,以及《中藥學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 -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等。對於內容的準確性和完整性,我們已盡最大努力進行審核,但仍可能存在疏漏或錯誤之處,歡迎讀者指正。
所有內容僅供讀者學習、參考及交流之用,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、診斷、治療方案或是廣告宣傳。本平台不對內容錯誤、遺漏或因信賴、使用此類信息而導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。
我們尊重知識產權。如發現平台所使用的任何內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及時通知我們,提供充分證據。經核實後,我們將立即移除侵權內容。
轉載、引用本平台之內容須註明出處並附上原文鏈接,嚴禁擅自複製、修改、编译、發行、傳播,或用於任何商業用途。對於未經授權使用本平台內容而引起的糾紛和法律責任,由使用者自行承擔。
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見解,不代表本平台立場。對文章中的任何錯誤、遺漏或因此導致的任何損失,本平台不承擔任何責任。
中醫體質因人而異,讀者如需就自身症狀獲取進一步的醫療意見,請諮詢有資質的註冊中醫師,切勿自行診斷和治療疾病。本平台不對讀者因此造成的健康問題和經濟損失負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