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中藥
出處:
《
黃帝素問宣明論方
》
主屬:
表裡雙解
分類:
解表攻裡
組成中藥:
澤瀉(12克)、赤小豆(15克)、商陸(6克)、羌活(9克)、大腹皮(15克)、椒目(9克)、木通(12克)、秦艽(9克)、檳榔(9克)、茯苓皮(15g)
功用:
瀉下逐水,疏風消腫。
主治:
陽水。遍身水腫,喘呼氣急,煩躁口渴,二便不利,脈沉實。
做法:
上㕮咀,每服四錢(12g),水一盞半,生薑五片,煎至七分,去滓,溫服,不拘時候(現代用法:水煎服)。
方歌:
疏鑿檳榔及商陸,苓皮大腹同椒目,赤豆艽羌瀉木通,煎益姜皮陽水服。
證治機理:
本方所治為水濕壅盛,泛溢上下、表裡的陽水實證。水濕壅盛,泛溢肌膚,故遍身浮腫;水迫於肺,肺氣逆而不降,故喘呼氣急;水壅于裡,三焦氣機閉阻,腑氣不通,故見二便不利;水壅氣結,津液不布,故口渴;邪盛氣實,故脈象沉實。遵《素問·湯液醪醴論》“去菀陳莝……開鬼門,潔淨府”,《金匱要略》“諸有水者,腰以下腫,當利小便;腰以上腫,當發汗乃愈”等法,治宜疏風發表、瀉下逐水,使水濕之邪從上下、表裡分消。
方解:
方中商陸苦寒有毒,其性下行,專于行水,可通利二便。茯苓皮、澤瀉、木通、椒目、赤小豆通利小便,滲利在裡之水濕,如此配伍,則導在裡之水濕從二便而出。羌活、秦艽、生薑疏風發表,開泄腠理,使在表之水濕從肌膚而散;水壅氣結,故以大腹皮、檳榔下氣行水,使氣化則濕亦化。諸藥合用,下、消、汗三法相伍,使內外分消,表裡同治,猶如大禹治水,疏江鑿河,以利水勢,故有“疏鑿”之名。
運用:
本方治療水濕壅盛,表裡俱病之陽水實證。以遍身水腫,氣喘口渴,二便不利,脈沉實為辨證要點。
本平台所提供的中醫藥理內容來源於公開發表的古籍、書籍、期刊及其他學術資源,包括但不限於《本草綱目》、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五十二病方》、《黃帝內經》等中醫經典著作,以及《中藥學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 -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等。對於內容的準確性和完整性,我們已盡最大努力進行審核,但仍可能存在疏漏或錯誤之處,歡迎讀者指正。
所有內容僅供讀者學習、參考及交流之用,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、診斷、治療方案或是廣告宣傳。本平台不對內容錯誤、遺漏或因信賴、使用此類信息而導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。
我們尊重知識產權。如發現平台所使用的任何內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及時通知我們,提供充分證據。經核實後,我們將立即移除侵權內容。
轉載、引用本平台之內容須註明出處並附上原文鏈接,嚴禁擅自複製、修改、编釋、發行、傳播,或用於任何商業用途。對於未經授權使用本平台內容而引起的糾紛和法律責任,由使用者自行承擔。
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見解,不代表本平台立場。對文章中的任何錯誤、遺漏或因此導致的任何損失,本平台不承擔任何責任。
中醫體質因人而異,讀者如需就自身症狀獲取進一步的醫療意見,請諮詢有資質的註冊中醫師,切勿自行診斷和治療疾病。本平台不對讀者因此造成的健康問題和經濟損失負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