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中藥
出處:
《
外科證治全生集
》
主屬:
治癰瘍劑
分類:
散結消癰
組成中藥:
白膠香(150克)、草烏(150克)、五靈脂(150克)、地龍(150克)、木鱉(150克)、沒藥(75克)、乳香(75克)、當歸身(75克)、麝香(15克)、墨炭(12克)
功用:
化痰除濕,祛瘀通絡。
主治:
寒濕痰瘀所致之流注、痰核、瘰鬁、乳岩、橫痃、貼骨疽、蟮拱頭等病。初起皮色不變、腫硬作痛者。
做法:
各研細末,以糯米粉一兩二錢,同上藥末糊厚,千捶打融為丸,如芡實大。每料約為二百五十粒,臨用陳酒送下一丸,醉蓋取汗。如流注將潰久者,以十丸均作五日服完,以杜流走不定,可絕增入者。如小兒不能服煎劑,以一丸研碎,酒調服之。但丸內有五靈脂與人參相反,斷不可與參劑同日服也(現代用法:以上十味,除麝香外,其餘木鱉子等九味粉碎成細粉,將麝香研細,與上粉末配研,過篩。每100g粉末加澱粉25g,混勻。另用澱粉5g,制稀糊泛丸,陰乾或低溫乾燥即得。每服2~5丸,一日二次,小兒酌減)。
方歌:
小金丹內麝草烏,靈脂膠香與乳沒,木鱉地龍歸墨炭,諸瘡腫痛最宜服。
證治機理:
本方所治流注、痰核、瘰鬁等病證,多由寒濕痰瘀,阻滯凝結於肌肉、筋骨間而成。雖病證有異,然臨床所見初起皆有皮色不變、腫硬作痛等症狀。其病機要點為寒濕痰瘀,凝滯經絡。治宜化痰除濕祛瘀,溫經散寒通絡。
方解:
方中木鱉子性溫味苦微甘,散結消痰,攻毒療瘡,“能搜筋骨入骱之風濕,祛皮裡膜外凝結之痰毒”(《外科證治全生集》)。草烏辛熱有毒,溫經散寒,除濕通絡。二藥相配,則解散寒凝之力益彰。麝香、五靈脂、地龍散瘀化滯,活血通絡;乳香、沒藥、白膠香散瘀定痛,活血消癰;當歸活血補血,使破瘀而不耗血;墨炭色黑入血,消腫化痰。糯米粉為丸,取其養胃和中之用。諸藥合方,重在溫通消散,劑以為丸,峻藥緩用,共奏溫散寒濕、祛瘀止痛、消腫散結之功。
運用:
本方適用于陰疽、流注、痰核、瘰鬁、乳岩、橫痃等初起,證屬寒濕痰瘀凝結者。以皮色不變,腫硬作痛為辨證要點。
本平台所提供的中醫藥理內容來源於公開發表的古籍、書籍、期刊及其他學術資源,包括但不限於《本草綱目》、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五十二病方》、《黃帝內經》等中醫經典著作,以及《中藥學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 -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等。對於內容的準確性和完整性,我們已盡最大努力進行審核,但仍可能存在疏漏或錯誤之處,歡迎讀者指正。
所有內容僅供讀者學習、參考及交流之用,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、診斷、治療方案或是廣告宣傳。本平台不對內容錯誤、遺漏或因信賴、使用此類信息而導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。
我們尊重知識產權。如發現平台所使用的任何內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及時通知我們,提供充分證據。經核實後,我們將立即移除侵權內容。
轉載、引用本平台之內容須註明出處並附上原文鏈接,嚴禁擅自複製、修改、编釋、發行、傳播,或用於任何商業用途。對於未經授權使用本平台內容而引起的糾紛和法律責任,由使用者自行承擔。
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見解,不代表本平台立場。對文章中的任何錯誤、遺漏或因此導致的任何損失,本平台不承擔任何責任。
中醫體質因人而異,讀者如需就自身症狀獲取進一步的醫療意見,請諮詢有資質的註冊中醫師,切勿自行診斷和治療疾病。本平台不對讀者因此造成的健康問題和經濟損失負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