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中藥
出處:
《
金匱要略
》
主屬:
溫裡劑
分類:
溫經散寒
組成中藥:
黃芪(9克)、芍藥(9克)、桂枝(9克)、生薑(18克)、大棗(4枚)
功用:
益氣溫經,和血通痹。
主治:
血痹。肌膚麻木不仁,微惡風寒,舌淡,脈微澀而緊。
做法: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溫服七合,日三服(現代用法:水煎服)。
方歌:
黃芪桂枝五物湯,芍藥大棗與生薑,益氣溫經和營衛,血痹風痹功效良。
證治機理:
本證系由營衛氣血不足,風寒之邪乘虛客於血脈,使血行滯澀,運行不暢,致肌膚失於濡養而麻木不仁、微惡風寒、舌淡等;雖狀如風痹,但痹而無痛,是與風痹之區別,其脈微澀兼緊,亦為邪滯血脈、凝澀不通之象。《素問·逆調論》雲:“營氣虛,則不仁。”法當益氣溫經,和血通痹。
方解:
本方為桂枝湯去炙甘草,倍生薑,加黃芪而成。方中黃芪甘溫益氣,補在表之衛氣。桂枝辛溫,散風寒而溫經通痹,與黃芪配伍,益氣溫陽,和血通經。桂枝得黃芪,益氣而振奮衛陽;黃芪得桂枝,固表而不留邪。芍藥養血和營,濡養肌膚以通血痹,與桂枝合用,調營衛而和表裡。生薑辛溫,疏散風邪,以助桂枝之力;大棗甘溫,益氣養血,以資黃芪、芍藥之功,與生薑為伍,又能和營衛,調諸藥。五味相合,辛溫甘酸合法,益氣而和營衛,固表而不留邪,共奏益氣溫經、和血通痹之效。
運用:
本方為治療血痹之常用方。以肌膚麻木,或身體不仁,微惡風寒,舌淡,脈微澀而緊為辨證要點。亦可用於氣虛血滯中風之後,半身不遂,或肢體不用,或半身汗出,肌肉消瘦,氣短乏力,以及產後、經後身痛等。
本平台所提供的中醫藥理內容來源於公開發表的古籍、書籍、期刊及其他學術資源,包括但不限於《本草綱目》、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五十二病方》、《黃帝內經》等中醫經典著作,以及《中藥學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 -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等。對於內容的準確性和完整性,我們已盡最大努力進行審核,但仍可能存在疏漏或錯誤之處,歡迎讀者指正。
所有內容僅供讀者學習、參考及交流之用,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、診斷、治療方案或是廣告宣傳。本平台不對內容錯誤、遺漏或因信賴、使用此類信息而導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。
我們尊重知識產權。如發現平台所使用的任何內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及時通知我們,提供充分證據。經核實後,我們將立即移除侵權內容。
轉載、引用本平台之內容須註明出處並附上原文鏈接,嚴禁擅自複製、修改、编釋、發行、傳播,或用於任何商業用途。對於未經授權使用本平台內容而引起的糾紛和法律責任,由使用者自行承擔。
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見解,不代表本平台立場。對文章中的任何錯誤、遺漏或因此導致的任何損失,本平台不承擔任何責任。
中醫體質因人而異,讀者如需就自身症狀獲取進一步的醫療意見,請諮詢有資質的註冊中醫師,切勿自行診斷和治療疾病。本平台不對讀者因此造成的健康問題和經濟損失負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