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中藥
由來:
原名人參敗毒散
出處:
《
太平惠民和劑局方
》
君藥
羌活(9克)、獨活(9克)
臣藥
柴胡(9克)、川芎(9克)
佐藥
枳殼(9克)、茯苓(9克)、桔梗(9克)、前胡(9克)
使藥
甘草(9克)
主屬:
解表劑
分類:
扶正解表
組成中藥:
柴胡(9克)、前胡(9克)、川芎(9克)、枳殼(9克)、羌活(9克)、獨活(9克)、茯苓(9克)、桔梗(9克)、人參(9克)、甘草(9克)
功用:
散寒祛濕,益氣解表。
主治:
氣虛外感風寒濕證。憎寒壯熱,頭項強痛,肢體酸痛,無汗,鼻塞聲重,咳嗽有痰,胸膈痞滿,舌苔白膩,脈浮而重按無力。
做法:
為粗末。每服二錢(6克),水一盞,入生薑、薄荷各少許,同煎七分,去滓,不拘時候,寒多則熱服,熱多則溫服(現代用法:加生薑3克,薄荷2克,水煎服)。
方歌:
人參敗毒茯苓草,枳桔柴前羌獨芎,薄荷少許薑三片,四時感冒有奇功。
證治機理:
本證是由氣虛而風寒濕邪束表,痰濕內生,肺氣失宣所致。風寒濕邪束於肌表,衛陽被遏,邪正交爭,故見憎寒壯熱、無汗;寒主收引,濕性重著,肢體關節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故頭項強痛、肢體酸痛;脾虛氣弱,濕痰內生,加之風寒犯肺,肺失宣降,故鼻塞聲重、咳嗽有痰、胸膈痞滿、舌苔白膩;脈浮、重按無力,為氣虛外感之征。由於“元氣素弱之人,藥雖外行,氣從中餒,輕者半出不出,留連為困;重者隨元氣縮入,發熱無休”(《寓意草》),故以散寒祛濕,益氣解表立法。
方解:
方中羌活、獨活並用,祛風散寒,除濕止痛,通治一身上下之風寒濕邪,共為君藥。柴胡發散退熱,助君解表;川芎行氣活血,助君宣痹止痛,俱為臣藥。桔梗宣肺,枳殼降氣,前胡化痰,茯苓滲濕,升降相合,寬胸利氣,化痰止咳,皆為佐藥。佐入人參,意在扶助正氣以鼓邪外出,並使祛邪不更傷正氣,且可防邪複入。如喻昌所論:“……虛弱之體,必用人參三、五、七分,入表藥中少助元氣,以為驅邪之主,使邪氣得藥,一湧而去,全非補養虛弱之意也。”(《寓意草》)生薑、薄荷為引,以助發散表邪;甘草調和藥性,兼以益氣和中,共為佐使。諸藥相伍,主辛溫以解表,輔宣肅以止咳,佐益氣以助祛邪,共奏祛風散寒、除濕止痛、寬胸利氣、化痰止咳之功。喻嘉言又用本方治外邪陷裡而成痢疾者,使陷裡之邪還出表解,此謂“逆流挽舟”之法。
運用:
本方原名“人參敗毒散”,為益氣解表之常用方。以惡寒發熱,頭身重痛,無汗,脈浮、重按無力為辨證要點。
本平台所提供的中醫藥理內容來源於公開發表的古籍、書籍、期刊及其他學術資源,包括但不限於《本草綱目》、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五十二病方》、《黃帝內經》等中醫經典著作,以及《中藥學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 -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等。對於內容的準確性和完整性,我們已盡最大努力進行審核,但仍可能存在疏漏或錯誤之處,歡迎讀者指正。
所有內容僅供讀者學習、參考及交流之用,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、診斷、治療方案或是廣告宣傳。本平台不對內容錯誤、遺漏或因信賴、使用此類信息而導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。
我們尊重知識產權。如發現平台所使用的任何內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及時通知我們,提供充分證據。經核實後,我們將立即移除侵權內容。
轉載、引用本平台之內容須註明出處並附上原文鏈接,嚴禁擅自複製、修改、编釋、發行、傳播,或用於任何商業用途。對於未經授權使用本平台內容而引起的糾紛和法律責任,由使用者自行承擔。
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見解,不代表本平台立場。對文章中的任何錯誤、遺漏或因此導致的任何損失,本平台不承擔任何責任。
中醫體質因人而異,讀者如需就自身症狀獲取進一步的醫療意見,請諮詢有資質的註冊中醫師,切勿自行診斷和治療疾病。本平台不對讀者因此造成的健康問題和經濟損失負責。